以艺术之名来一场“海派城市考古”
市文旅局前不久发布的《上海美术馆发展年度报告(2021)》显示,“来上海看美展”已经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从海派到国际,从传统到当代,精彩的不仅仅是艺术展览本身,亦有盛放艺术的“容器”--遍布全城、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艺术展示空间。其中,“一江一河”沿岸形成的集聚效应尤为夺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作者:范昕
在业内看来,真正的艺术资源,应该是让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文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秦瑞丽告诉记者,上海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艺术史资源,“城市考古”以一种“文化+遗迹”的角度介入文旅行业,让市民以一种新潮的方式丈量城市,感受历史文脉,这对于打造、提升、完善和赋能上海城市的文旅功能和内涵意义不凡。
【来源:文汇网】
编辑:钱亦琛
上海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既有形形色色的艺术展馆,也有层层叠叠的艺术文脉。以艺术之名漫游上海,历史、人文、艺术、建筑、街区、生活等交织在一起,氤氲出独特的魅力。今年上海旅游节力推的“海派城市考古”系列活动中,相当一部分与艺术相关。艺术学博士、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韧告诉记者:“了解一座城,艺术是最诗意的方式。”她认为,以考古的精神,探访海派城市艺术景观,人们不仅将寻觅到海派艺术背后的发展变迁,还将增强对于相关建筑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对于海派文化的深度认识。这样的底气支撑着这座城市迈向国际艺术之都。
冲着双展齐开、珍品云集的“大师自画像--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珍品展”和“现代艺术100年--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珍藏”,艺术爱好者高小姐和同伴前两天打卡位于外滩的东一美术馆。看完展,就在外滩附近小马路上兜兜转转时,又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四川中路133号的百年建筑里,藏着好几个“宝藏”艺术空间。这些天松江醉白池公园里许多游客,邂逅了园中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山水画特展”,纷纷惊叹于原来这座江南园林与明代山水画大家董其昌有着深厚的渊源。
如果说缤纷多元、日新月异的艺术展示空间是上海看得见的璀璨艺术“珠链”,那么散见于全市众多角角落落甚至有些隐蔽的海派艺术资源,则织就申城坚实绵密的人文肌理,等待着更多人由“城市考古”而珍视,并转换为创意的源泉。
循着黄浦江沿岸艺术打卡,外企白领周女士发现,哪怕规划了三天行程,最终也只能优中选优。外滩一带的万国建筑群中,分别坐落于原亚细亚大楼、怡和洋行大楼、亚洲文会大楼的东一美术馆、久事美术馆、外滩美术馆,最是不容错过。拉斐尔、伦勃朗、梵高、莫奈、克里姆特、莫兰迪、阿德斯梅等西方艺术500年间的大师名家在这一区域“相聚”,衍生出斑斓的艺术色阶,与其置身的百年历史建筑之多元风格一样迷人,细细逛下来,从早到晚都不免有些紧张。徐汇滨江的艺术之旅,又开启满满当当的一天。余德耀美术馆的奈良美智大展、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南张北齐”大展、油罐艺术中心的埃德·阿特金斯“无用之物”展等,都在“必看清单”上。漫步于串起这些艺术展馆的龙腾大道,随处都能勾连起此处曾经拥有的工业记忆,美术馆多由厂房、码头、储油罐等工业遗迹变身而来,塔吊、机场跑道成为公园的组成部分,与水系、绿地有机穿插。沿着浦东滨江,以骑行的方式串起一天的艺术之旅,再惬意不过:先钻进华美的“东方之冠”--由世博会中国馆变身而来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畅游海派艺术长河;再至艺仓美术馆,尽管此处近日正闭馆布展,由煤仓改建而成的这座美术馆与一侧高架运煤廊道构成的一段连续水岸景观依然开放,值得专程到访;最后骑行至伫立于小陆家嘴滨江城市C位的浦东美术馆,感受徐冰以东方文字为灵感源泉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冲击。
而随着42公里岸线贯通,苏州河沿岸也正在汇成申城又一条“艺术走廊”。串珠成线的不少艺术地标,各自烙印着耐人寻味的城市记忆。且看,至今云集着上百家画廊的M50艺术园区,由春明粗纺厂更新而来。新闸桥边的八号桥艺术空间,前身是杜月笙的私家粮仓,也曾见证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兴起。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王小慧艺术馆等渐次“上新”,则呼应着近年来苏州河沿岸以美学提亮带动品质升级的变化。甚至于,苏州河的每一道弯、每一座桥都在激发公共艺术的创意灵感。